地球最后的夜晚:营销事件看法


这部文艺片引起的关于营销事件的讨论,空前绝后。而我也在一周反复思考后,有了和最初不相同的想法。

先来回顾下这次事件。首先,本片的成本大概在7000万左右,这对文艺片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,能够吸引到这样的投资,一方面是毕赣的才华,一方面也意味着这部片子背负着多大的压力。因此,我们不但可以看到,毕赣导演在片中比起自己之前的作品,相对简化文本和抽象表达,力求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。还能看到宣发方在抖音上卖力宣传,并在排片上替院线想好了一吻跨年的点子。于是,本片预售过亿,首日票房2.65亿,第二日开始断崖式下跌。截止到写稿的今天,12天的票房一共收了2亿8000多万,笔者所在的城市已经几乎没有了排片。一部分观众中途愤然离场,一部分观众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,引发了一场全民讨论。

我初始的想法是,觉得宣发方用错了力,一部文艺片的预售票房就不应该过亿。文艺片的属性,就不是让所有人都看懂。

但是经过这十多天以来,我的想法有了些改变。我觉得,在这样大资本的投入下,资方想收回投资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。营销也是在做自己的工作,况且他们面临的也确是一部好电影,并无夸大成分,这比起爱情公寓的猛炒冷饭,性质还是不一样的。而且,你不得不说,这确实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毕赣,知道了这部分电影。我就有现实中的朋友之前不知道毕赣,没看过路边野餐,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,表示很喜欢,想回去看看路边野餐的。这样看来,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而对于毕赣导演原来的受众来说,我想不管这部电影怎么宣传都会去支持这部电影的。

现实情况还有一种是,喜欢毕赣,喜欢文艺片的观众和不喜欢这种风格观众,在现实中产生了装13和low 13的争执。这个问题,我是这样想的,有很多不习惯这种风格而愤然离场的观众,我表示尊重。但你不喜欢,就高谈阔论,拿出刺眼的手机刷朋友圈,甚至发语音就是一件非常没有道德的事情了。

这件事情在所有电影上都是一样的,为什么会在这部电影中产生的对比如此明显,是因为毕赣导演的最初受众,大多是很尊重电影的一部分,这里并不是说不是毕赣导演的受众就不尊重电影。而是一般喜欢文艺片的观众,都是想沉浸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中的,商业片一般看文本语言,而文艺片一般看镜头语言。商业片中,因为对白很多,音效很多,能盖过一部分观众的不道德行为。而文艺片中,空镜头很多,气氛很重要,就会放大这一部分观众。再加上同期上映的档期中,一个能打的片子都没有,使得这片子在12月31日和1月1日上座率超高,增大了不道德观众的基数。引发了这场争端。

因此,说到最后,我反而觉得宣发没错,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没错,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中途离场的观众也没错,错在那些没有素质,不文明观影的观众。电影的属性、文本有很多种,生活中有趣的事也有很多,不要戾气太重,不喜欢就全然否认,用心去感受下,说不定就喜欢了呢,路漫漫其修远兮。再不行的话,就优质的电影多一些,把这些不文明的观众分散开来吧。不要同一档期只有一个能打的文艺片了。


评论
热度(7)

© 逻辑可口电影 | Powered by LOFTER